正如梅子涵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所说:真正的读书人,会享受到平静之美,自在之美,寻常的一日三餐的美。
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。假如我们把学生都培养成“读书人”,那么,我们的生活、社会、国家也一定是被书香气遍染的。因此,作为语文老师,自然而然地就是那个领读人。
(资料图)
要做一个合格的领读人,将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与他们身边的人带进真实的阅读中,需要我们做一个会搭梯子的领读人。
搭梯子?搭什么梯子呢?
1
搭建通往文本更高阶维度的梯子
让有思考的阅读随时发生
现在普遍的阅读现状仍然是浅阅读,翻过即读过,成为很多人的读书误区。因此,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领读(共读)的过程中做适当的功课:读前的兴趣激发与方法渗透、读中的问题设计与活动推动、读后的主题反刍与切己关照。
例如,朱自强教授谈到的关于对《安的种子》的批判性思考,郭初阳老师在《绿野仙踪》一课中关于“怕与爱”的思辨引导,都属于对文本更高阶维度的思考。语文老师要有这样的高阶思考,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渐渐培养起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。
2
搭建翻越“围栏”的梯子
让有烟火气的指向生命成长
长期以来,很多一线语文老师,大部分的阅读推荐与指导,存在着阅读内容“域”的偏与窄。对文学阅读的关注度过高,缺少对社会和全学科的学习的重视,会导致学生的视野、认知等出现或多或少的脱节现象。
在去年暑假,我曾经就有过这方面的困惑与忧虑,但囿于自己阅读广度与认知的不足,没有很好的规划与解决方案。在这次学习中,朱自强教授提到的“通识性阅读”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。
的确,在阅读内容的推荐与阅读框架的构建上,我们可以精选天文、地理、科学、哲学、生物等等领域的读物,让阅读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,从而伴随他们的生命成长。
语文老师只有先有搭建“梯子”的警醒,才会有寻找梯子和搭建的主动。这次的学习,对我个人来说,非常重要,我找到了个人情怀与坚守的理论支撑。
就像梅教授矍铄朗逸的演讲,是内心丰盈不为形所役的最好模样,是书卷气赋予一个人强大能量的最好写照。听完开幕致辞,我泪流满面,为一个读书人向读书的人发出的召唤而激情满怀。
▲ 《夏老师叫什么名字》故事插图
就像朱自强教授创作的《夏老师叫什么名字》,故事中那些神来之笔饱含人文的关怀与情感的关照。
他们带给我莫大的震撼。原来,真研究阅读的样子,真读书的样子,竟然是这样的——质朴又热烈,尖锐又深情。
除此以外,《我想养一只鸭子》中对“名字”的思辨与讨论,《走近四大传说》中对“关键事件”与“非关键事件”的讨论与思考,又提醒了我:语文课堂的“语文味”该如何保真?关注、寻找、提取儿童阅读中的文学性和文化性,是语文老师亟需修炼的专业本领。
一个故事、一篇文章,如果仅仅停留在梳理事件、分析人物、完成练习题的层面,那么,想要实现从文本到文化、从情感到情怀的落地与升华,就变成了“画皮”,妖艳又诡异——搁浅在了考试或表演的层面上。
每个语文人,每个读书的语文人,需要时常掩卷深思一下:我是一个合格的领读人吗?我已经找到那把随时准备给孩子搭建的攀阶阅读的梯子了吗?
愿我们都是搭起梯子教语文的读书人,让我们和孩子沉浸在真正的阅读中,我们的周围一定会慢慢氤氲起耐人寻味的书香。
文 / 赵玉霞
青岛西海岸新区海王路小学语文老师,黄岛区优秀教师,区教书育人楷模,青岛作家协会会员。致力于习作教学研究,出版个人专著《悦读慧写》,自办个人公众号指导推荐学生习作,六年来发表学生原创作品1400余篇。
参会笔记
点亮小星标 ★ 精彩不错过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海峡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